“收
草绳喽!”随着高原村党总支书记杨洪志的几声吆喝,坐落于新沂市马陵山镇的这个小村顿时热闹了起来。“老张,这次又赚了不少吧?”杨洪志笑问。“算上这次,今年已经卖了1万多块。”扬起手中的一沓钞票,昔日建档立卡户张成林脸上乐开了花。
“过去村民因循守旧,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,村集体收入为零。”杨洪志说,17年前,初任高原村党总支书记的他,面对这样的状况心急如焚。
“村内土地耕种难,人人无创业技术,户户无增收项目,村集体无支撑产业。”不到两个月的时间,杨洪志的日记写了好几本。他说,这都是村薄民穷的根本所在。
找到了“穷根”,杨洪志理清了思路,描绘出蓝图。他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要把村里3000亩耕地开发为优质种植基地。带上皮尺、拿着纸笔、背上铁铣,杨洪志带领村组干部深入沟、渠、路、涵,详细调研查看。
一个半月后,杨洪志得出了有效数字:3000亩耕地内的沟、渠、路、涵损坏率超过了80%,修复和重建约需资金300万元,其中人工资金支出近170万元。“开支再大,困难再多,也一定要修建好。”在杨洪志的多方奔走下,当年11月,新沂市农开局投资110万元,高原村筹资20万元,人工由高原村群众自出,3000亩耕地开发整改工程正式开工。
如今,3000亩耕地早已成为“道路为骨骼、沟渠为血脉、桥涵为神经”的旱能灌、涝能排的优质种植基地,每亩年产粮超过1000公斤,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“压舱石”。
杨洪志还将目光更多地放在发展特色产业上。彼时,高原村和周边乡镇有不少取土烧砖的窑场,场内常年需要大量草绳和
草片,村民们就利用农闲时间,把稻草收集起来,手工编织销售,赚点零钱补贴家用,但每天编出的草绳不多,收入很有限。
“何不引导村民购买电动机械化的草绳编织机器,大量收购稻草编织草绳外销呢?”2010年,杨洪志自掏腰包4000多元,为低收入户高先富和高晓宇购买了电动机械化草绳编织机械。“效率一下提高了10倍,草编质量更好了,产品供不应求。”高先富说,他家当年靠着卖草编就挣了近6万元,日子过得红火起来。
看到机械化带来的好处,仅仅3个月时间,高原村村民就自发购买了470台半自动化草绳编织机械,每个劳动力农闲时间编织草绳实现销售收入1.5万元左右。杨洪志被村民们亲切地称呼为“草绳书记”。
2014年,在“草绳书记”的倡议下,高原村成立草绳编织销售专业合作社,将全村400多台编织机统一管理,实行统一采购稻草、统一编织、统一销售。
“我一天能编个七八捆,每捆草绳的市场价是13元,一天下来至少能挣90元左右。”指着机器旁的草绳,昔日建档立卡户吴长兰说,这都是杨书记的功劳,让村民们把废稻草卖出了稻谷价。
去年,高原村全村仅编草绳产值就达近千万元,村集体收入超60万元,470名低收入户全部脱了贫,每户收入达到了2万多元。“增收致富是村民的愿望,也是我最大的梦想,我准备继续带领村民大干一场。”